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29?点击:
大学创新文化与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余伟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
[关键词]创新文化;创新课程
[摘 要]本文基于“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是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是大学创新文化实践的载体和舞台”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之间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深入开展理论层面研究成果指导应用层面创新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大思政创新课程应用层面创新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原则”等相关思考和构想。
[研究课题]该论文系“大学创新文化与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省级教改课题(JXJG-08-7-36)以及校级教改课题(JY087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余伟(1960-),男,江西金溪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An Essa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llege Originality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iginality Courses System under the Sketch of the Genera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Originality Culture; Originality Courses
Abstract: With premises that originality college culture is of the most importance to the college culture and provides core impetus for college to make increasing improvements, and that originality courses system under the sketch of the general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latform to practice the originality culture,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ity college cul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originality courses system, the importance of theories guiding the building of the originality courses system, and the principles of project-devising of originality courses under the sketch of general moral education.
大学既是孕育知识、发展文化、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广大师生赖以“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创新成果”等创新文化的精神家园[1]。大学文化主要由作为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文化、作为发展动力的开拓创新文化、作为能量来源的人文科技文化和作为日常保障的制度管理文化等四部分构成。其中,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文化,是现代大学文化的精髓。本文正是基于大学创新文化建设及研究成果,应该融入大学日常教学服务,应该结合建设大思政课程体系的需要,落实到应用层面创新课程的具体设置和探索上,达到将理论研究切入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并接受实践检验目的之观点,探讨推动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研究和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课题。
一、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
大学创新文化是积极进取的大学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优秀的大学创新文化是一切技术研究成果与管理体制优化等赖以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因为大学是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基本功能于一身的培养人才、更新知识和研究技术的摇篮,所以才更应该重视并加强自身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研究和具体课程的探索实践。
首先,之所以说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是因为在创新能力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参与各方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创新文化必然逐渐成为大学文化和大学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很显然,一所大学是否具有自己的创新文化以及具有怎样的创新文化,是否具有培育创新文化的良好氛围以及具有怎样的人文创新环境,是否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了创新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具有怎样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等,都是当前大学急需明确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回答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办学目标、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模式及一系列相关课程的设置,并最终通过大学的学术声望、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体现出来。由于我国大学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对大学创新文化构成的限制,导致现实社会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与大学创新文化普遍欠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表明:加快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理论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大学创新文化应用层面的探索,以及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具体创新课程的实践等,不仅意义重大,也十分必要和迫切。
其次,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还表现为教育界一直以来的高度重视。大学创新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是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大学创新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观点和成果中,可供借鉴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赵沁平提出的“科技进步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发展教育开始,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要求大学必须全面发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作用”的观点[2];潘云鹤提出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优秀的文化环境是一切技术与体制赖以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的观点[3];朱清时分析指出“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是创新能力太弱,其主要原因不完全是我们投入太少,同样投入在一个欧洲小国家,其创新能力都很强,关键是我们的大学文化不利于创新,只有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和学者自律才是克服大学创新文化不利因素的关键”的观点[4]。从上述成果和观点中,我们也可以感到进一步加强理论层面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要激发出大学创新文化的核心推动力,就应该深入探索作为大学创新文化载体和舞台的大学创新文化应用层面的创新课程和创新模式研究。尽管理论层面的观点和相关成果不断为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但我国大学尤其是二、三线的大学及普通院校的创新文化建设,大多还停留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及创新创业大赛等非主流活动层面,既零散又缺乏系统,尤其缺乏创新文化应用层面的教学主渠道的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研究。一个良好的大学创新文化一定是创新主体的创新欲望强烈、敢于探索冒险、勇于标新立异、善于开拓进取、乐于竞争协作,并愿意共享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人文环境。正是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和提升大学办学质量软实力的要求,营造能够容忍创新失败,鼓励人的好奇心、求知欲的人文环境,我们才更需要加快大学创新文化自身的建设,开展大格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价值观指导下的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这本身就是提升大学文化综合软实力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二、大学创新文化探索实践的载体是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
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是大思政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大学创新文化应用层面探索实践的载体和基础。其中,大思政课程体系对应大学文化建设相应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时事课程、品德课程、社会调查实践类课程、传统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类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类课程、生存生活生命教育类课程、理想信念与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和情感体验方式、人生困境与对策教育类课程等。而相应的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则对应了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大学创新文化理论层面的威尼斯赌博游戏及大学创新文化应用层面的具体课程设置研究。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类课程;积极的理想信念教育类课程;积极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类课程;大学生个人情感兴趣及个人素质培养类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类课程以及择业、就业、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等。
首先,构建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的前提,必须是优先设计建立起积极的、多元化的评价创新型人才的标准。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标准说起来是“德、智、体、美、劳”的多样化,做起来却又是分数挂帅的唯分数论,导致教与学的日常活动过于注重“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和记忆,而忽略了对知识发展的探索和思考”,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这一点可以从我国“自古华山一条道”的价值取向与“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中得到启发,这种中外截然不同的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们与西方在评价标准及“道路”选择上存在的显著价值差异。只有当我们尽快建立了积极的、科学的、开放度、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标准,我们才有可能基于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起点,建立起大思政创新课程的实践体系。
其次,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还应该基于上述积极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分别围绕启发创新创意理念和培养创新创业素质这两个方面构建大思政创新课程。其一,围绕启发创新创意理念的创新课程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类课程;积极、勤奋、诚实、诚信价值观教育类课程;质疑、批判、独立思考精神的教育类课程等。其中,质疑精神和思辨教育是创新的前提,这方面美国耶鲁大学最具优势。例如,当耶鲁大学打算授予小布什总统名誉博士学位时,其学生打出了“我们不要让我们的学位跌价!”的横幅,同时,200位耶鲁教授联名拒绝出席授予仪式。因为,耶鲁师生认为小布什没有足够的资格获得这一荣誉。这就是能不断激发创新意识的可贵的质疑精神[5]。其二,培养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创新课程应包括: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类教育课程;基于科学素养的科技制作类实践课程;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创业能力培养类课程等,都是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课程。
三、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中理论层面创新课程的设置和思考
大学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本任务是培养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根据笔者从事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教学近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构建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在创新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将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分为理论层面课程建设和应用层面课程建设两部分进行。因为,不论是从理论创新还是创新理论的角度来看,基于我国大学生接触到的创新思维非常有限的事实,设立一些必要的创新理论课程,给予一些基本的创新知识、思维方法及创新意识的教学辅导和授课,往往会帮助并促使学生在日常思维及创新活动中,明显地上升一个层次。事实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知识,才能在后续创新的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中,避免不知所措的尴尬并真正获得创新成功的体验。
首先,创新课程体系理论层面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理论创新需要设置创新理论课程的问题,还应该在具体课程设置的实践中,适度考虑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科类学生创新理论的差异化教学问题。其中,文科类学生的创新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大纲拟定等创新教育实践应注重“发挥人文素质优势,补充科学素养基础”的原则;而理工科类学生的创新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大纲拟定等创新教育实践则应该注重“拓宽科研探索能力,补充人文素质和创新思维教育”的原则[6]。
其次,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通常文科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的活跃发散程度,都明显优于理工科类大学生,但相比而言,他们的科学知识及一般技术常识的素养就明显不足。尽管由于大学开设的人文素质与自然科学公选课,为文科类、理工科类学生同堂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还是过于零散和欠缺,很有必要加强系统的引导和补充,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补充自然科学素养方面的知识。同时,理工科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发散能力等又明显欠缺,科技能力和素养缺乏深度,也急需合理辅导和加强。因此,创新课程体系的创新理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应该强调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等创新类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积极、勤奋、诚实、诚信的价值观教育类课程和质疑、批判、独立思考精神的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从理论上说,大学的创新教育一定要强调知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如果没有达到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的目的,则奢谈什么创新教育就是一句空话。这也说明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还是必须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和授课内容等应用层面创新课程上的问题。
四、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中应用层面创新课程的初步设想
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应用层面创新课程的设计,不论是从创新课程的应用创新还是创新应用的角度来看,其创新课程体系实践层面创新课程的开设、教学大纲拟定、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创新的教学素材的设计等,都首先应该注重创新教育的普及,注重实践环节大学生动脑动手的趣味性、简洁性、灵活性以及易于创新实践的特色和原则。实践层面的创新课程是整个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是整个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切入点。为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发明创造、专利设计的实践经验,尤其是近两年来,基于省级课题“大学创新文化与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思考和探索,感到至少有一类创新课程是比较适合上述要求且便于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开设的,这就是在大学开设一个开放的“太阳能技术环保应用与创作”的实践类创新课程。
首先,太阳能技术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低碳环保技术,不论是在发电、发热及其他方面,都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尽早让学生在这一领域有所认识和体验,获取必要的科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鉴于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其实并不复杂,可以留给学生创新创意的空间也很大,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又较为开阔,故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其次,开展太阳能技术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投入不大,素材简单,便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开动脑筋动手制作。同时,该课程对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求并不苛刻,但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至于具体的应用层面创新课程的内容:可围绕“太阳能电板、电池、电机及辅助材料”等创新素材,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与太阳能有关的电动力创新设计与创作。诸如“太阳能电动玩具车、太阳能电动玩具船、太阳能电动玩具飞机”等系列设计创作课题,都是学生感兴趣且有能力动手做到的。
第三,这种开放的应用层面创新课程,不仅适合于理工科类学生,其实也完全可以被经过基本科技素养辅导的文科类学生接受。如果建立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结合的创新课题学习小组,则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更好。当然,应用层面创新课程可以有非常多的表现形式和途径,各大学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教师特长、科研优势等加以灵活创新和设计,以便很好地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总之,笔者认为:一方面大思政课程体系需要大学创新文化建设提供宽松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大学创新文化建设又需要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的支撑和切入,探索、研究和完善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借助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反复探索,才能真正推动大学创新文化建设实实在在的开展,才能真正取得创新教育渴望达到的目的和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梦然.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使命[J].教育学术月刊.2009(4):34-36
[2] 赵沁平.提升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营造大学创新文化.在上海交大《焦点讲坛》学术报告.2007(11):7
[3] 潘云鹤.大学应加强创新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1-10-15
[4] 朱清时.论大学创新文化建设.[N].科学时报.2007-10-8
[5] 王云来.从英美名校的大学文化看创新人才的形成条件.[J]现代教育管理.2009(2):91-94
[6] 余 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8):12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