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国50位专家研讨、海内外100多家媒体热评的“炎帝会同说”学术专著——《华夏共连山——炎帝故里与神农文化源流考》,近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为之题写书名。
作者阳国胜介绍说:“炎帝”与“神农”的定义学术界尚存争论,代表“华夏文明源头”的炎帝文化发源地亦有南北两派之争。《华夏共连山》一书认为,“神农”是中国上古时代一个发明农耕的“氏族”,“炎帝”是神农氏族中的一个杰出首领,其主要贡献是发明“连山历法”,首创《连山易》。从易学起源、史籍记载、古歌传说、文物考古、地理物候特征等十五个方面考证,“炎帝故里”在湘西南会同县的连山古镇,以沅水流域为中心的环洞庭湖地区是神农氏族的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会同“炎帝故里”之所以被历史尘封,是因为秦汉以后中华一统,湘西地区“旧不与中国通”和南方“蛮夷文化”长期受到冷落的结果。同时,此书还提出了“湖南澧县城头山是炎帝建国之都”、“衡山之前的古南岳在贵州天柱”、“贵州现存的水族古文字早于甲骨文两三千年”、“洪江高庙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里程碑”等激进观点。
2009年5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先秦史学会以《华夏共连山》初稿为基本材料召开了“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50多专家学者给予了较高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宇信认为,“炎帝会同说”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崇祖文化研究“新突破”和“重大收获”。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以《连山易之谜》为题做了深度报道,宣称湘西会同一带是“长江文明的源头”。香港《文汇报》发文称:“炎帝会同说”不仅填补了“炎帝故里南方说的空白”,并有望“改写中华文明起源历史”。
全国21位专家点评“炎帝会同说”(2010-11-13 09:25:09)
贵州省原社科院院长、教授蒋南华:阳国胜同志论炎帝故里在会同的文章论据丰富确凿,论证充分有理。要撼山容易,要撼动炎帝故里在会同难!因为史载炎帝出生地和活动地有关20多个古地名,在会同及周边地区几乎都有找到。炎帝创《连山易》,会同有连山易古迹。他提出水书文字即贵州发现的水族文字比甲骨文早两三千年,大多些学者持怀疑态度,我也是支持他的观点的。我在贵州工作多年,对水书文字也有一些研究,这次我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摘自接受会同电视台采访的录音材料。
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何光岳:
他们会同讲有个《连山易》,讲炎帝是会同人,喊我去参加他们的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我不去。我去搞什么,炎帝根本不是连山人。即使是连山,全国那么多连山,广西还有个连山县,到底是哪个连山?他们讲要给我寄资料,我讲不要寄,寄了我也不看。我冇那么多时间去看。他们请的都是些退休的老人,去游山玩水,我不凑这个热闹。——引自2009年4月19日《潇湘晨报》载《会同,第五个炎帝故里?》
国务院历史学位评议组组长、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
炎帝故里会同新说有利于克服学术长期存在的两种偏见:一是克服神农炎帝是神话传说的偏见……二是克服湘西地区是荒凉之区的偏见。湘西地区,包括怀化地区以我们会同为核心的一带,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克服这两个偏见,使我们整个中华文明特别是五千年以前根源上的一些问题一定会有威尼斯赌博游戏更新的阐述和探讨。——摘自2009年4月在北京“全国首届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前些年我在一篇小文中谈到炎黄二帝分别居处不同的地区。实际炎黄二帝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地区,一个是中原的传统,一个是南方的传统,这种地区观念对于我们研究古史传说颇有意义。——摘自2010年10月29日在“人民日报社调研组赴会同炎帝故里调研活动座谈会”上的书面致辞。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前国家文物局长张文斌:
湖南洞庭湖西边的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有稻壳的遗存,经研究是栽培稻,约公元前5000年到7000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更发现了10000年前的稻谷。应该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我们可以自豪地断言,炎帝神农发明农业和种植水稻是完全可信的事实……阳国胜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结合这些年来在洪江高庙文化遗址的发掘成果,提出了炎帝故里会同新说令人耳目一新,它的提出是对过去旧说一个挑战,必将有助于推动炎帝文化研究的深入,使历史逐渐接近它的真实。——2009年5月在“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湖南会同炎帝故里新说有文献、科考,有考古发现资料可证,有遍地现存的遗迹可循,有丰富的传说故事可听。因此,会同炎帝故里新说是崇祖文化研究的新突破和重大收获。湖南炎帝故里新说的提出为学术界推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研究者把炎帝故里新说放到科学的人类社会学的范畴,也就是放到中国文化起源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中,与传统的炎帝神农氏传说和遗迹在共同的科学考察研究之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南会同炎帝故里新说推动了中国文明探源路上的研究和发展。——2009年5月在“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原中国社科出版社总编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俊义:
会同当地的学家者对发现搜集的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炎帝故里在会同”的新说,认为“炎帝的出生地就在湘西流域的会同县境”,而且连山古镇还是炎帝连氏首创《连山》易的圣地,自然也就是炎帝文化的发源地了。笔者认真阅读了会同提供了证据材料,反复思考了“炎帝故里在会同”的结论,认为确有一定道理,确可作为一种新说,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因为威尼斯赌博游戏就是在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涌现中前进的。——摘自2009年5月“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议论文。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教授、博导王子今:
炎帝有“连山氏”称号,早期易学亦有称作《连山》或《连山易》的文献。考虑将“又曰‘连山氏’”的炎帝与《连山》一书的著作权联系起来,是合理的思路。阳国胜提出,相关现象与湖南会同“连山”地名有关。这样的意见值得重视。
阳国胜提出,炎帝“又曰‘连山氏’”以及《连山》这部易学著作,应当与湖南会同“连山”地名有关。或说贵州水族地区发现的水语称作“连木桑”的手抄本古书就是“古之《连山易》”的遗存。并以为据此遗存,可以讨论《连山易》原创于湘西地区的可能性。这样的意见,显然是值得重视的。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阳国胜发现,“会同连山境内有‘常羊山’,附近还有‘有金山’和‘大巫山’。”以为可以说明炎帝活动地域与“古会同地区”的关系。这样的探索,给予研究者重要的启示,是有值得肯定的学术意义的。
——摘自向“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
中国历史研究所教授、《炎黄词汇·祭祀卷》作者王贵民:
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充分证明长江中游的稻作农业起源最早。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初、中期,一个古老的务农部落开拓洪荒,从湘南到湘西北,稻作农业持续发展,脉络显然,这个部落非神农氏莫属。炎帝发迹于南方之说,有理有据。
炎帝神农氏或以隗、魁称其族名,并以之为《易》名,都是可以成立的。根据介绍:在会同既有连山的山名,又有以连山为乡名的建制;这里和史载与神农炎帝相关的三座山,都距离不远;这里的地貌,和《荆州记》等古书所述“重山”、“神农穴”、“神农九井”以及“山上山下”的形势,都相符或相似。尤其是“八庙一庵”的古建,按八卦命名,椐说贵州水族地区现了早在晋代失传的水书《连山易》,还有一张“八卦图”,和会同的“八庙一庵”的方位、物象等,竟然惊人的一致。此地古属黔中和长沙管辖范围,史志又记载有“神农生于黔中”、“炎帝以长沙为厉山国”之说,愈足说明会同连山与神农炎帝有着难以割舍的脉络联系。——在“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的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爱平:
有关炎帝故里的探讨有北方说、南方说、东方说、西方说等等。“会同新说”可以说就是在南方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见解。我认为,经过当地学者挖掘、论证,特别是有高庙等考古遗址、遗迹以及文献方面的记载作证,会同新说是可以成立的。会同新说的提出,从会同地域存在的远古文明遗迹的发掘这个角度来看,会同新说的提出可以为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提供又一个值得重视的例证。——在“全国首届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的发言。
株洲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炎帝文化研究专家曹敬庄:
我早在两年前就读到了阳国胜先生威尼斯赌博游戏炎帝故里会同说的文章,并推荐给了《炎黄文化研究》。国胜先生的“炎帝故里会同新说”很有见地,新说成立。“‘正宗炎帝’只有一个”的论述很有道理。我很佩服国胜先生的挑战精神和扎扎实实的考究工作。长期以来威尼斯赌博游戏炎帝“生于厉山、长于姜水”的说法,或许因此要发生改变了。——“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转发的专家评价材料。
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华夏上古史专家刘俊男:
阳国胜先生有关神农炎帝故里的系列论述拜读,尽管在他的论著里有些提法还值得商榷,但其所提出的“炎帝会同说”当是炎帝文化研究的一大突破。他既有记载上古史迹的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的《山海经》作为立论根据(《山海经》载炎帝生于“西南” 地区的“常羊山”,与“有金山”“大巫山”相邻),更有长江中游地区众多的考古学成果作支撑(如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先进的农业与中国最早的城市文明等)。还有水书《连山易》及八座古庙的实物遗存,有会同、连山等包含丰富古史信息的古地名以及其他众多的证据为佐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足可自成一说。与其他单凭东汉以后的文献资料,或炎帝子孙后世的纪念性遗迹为依据的其他各说相比,有更大的可信度,很可能是炎帝的真迹。他所提的与炎帝有关的姜水即《帝王世纪》里的“炎帝……长于江水”中的“江水”也很有启发,并可作为一条证据。我没有理由不支持“炎帝会同说”。——“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转发的专家评价材料。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尚英:我觉得,会同新说的提出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在于让我们互相辩论、互相吵架,而在于它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模式是按照多元一体这样的方式发展的。阳国胜先生在此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可以在炎黄文化研究史上书写浓重的一笔。我感到,炎帝从他的出生地、活动地到陵墓,都有好几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是真的呢?我看了一些材料和大家写的论文后,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南北可能有两个炎帝,一个是北方的粟作农业的炎帝,一个是南方的稻作农业的炎帝。——在“全国首届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的发言。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主编周延良:
足下以“炎帝故里在会同”为题,递相论述,层层见义,总而观之,所论、所证,观点可以成立。要之有三:一,考证历史文献止于晋代,是甚平允;二,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论证思维,以民间依然延续的历史文化变体作为重要的证据,比如会同的“连山”和“连山八庙”、“常羊山”诸事,是有价值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资料;三,基于文化类型的互证方式,如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连山易》,辅以《水书》与《连山易》的文化关系互证——等等。鄙以为,就方法论而言,总体视之,是正确的,提出的观点亦多可信服。
就炎帝或神农氏之出生、发祥地的历史记载和今人诸家所论,足下之论备为一家说,当足可称也。炎帝并神农氏出生、发祥、地望以及这一族群的文化共同体等问题,考今可见传世文献唐代以前所记,甚多歧义,故今之论炎帝或神农氏者亦或各有所侧重,要可四端:一,炎帝成于姜水之说,今人属为“宝鸡”……二,历史上的“厉乡”说,今人或属之随州……三,炎帝居“鲁”说,今人属为曲阜……四,由昆崘神话系统说引申之说。合足下之“炎帝故里在会同”说为五。足下之证最为翔瞻。——2009年5月写给阳国胜的函。
湖南省社科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新吾:
阳国胜提出“炎帝故里在会同”观点足可以成为一说。他的文章我读了不止3遍。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并相对准确地解读了《连山易》,为我国的史前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中华民族的史前史,本是先民创造的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之间一个不断磨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而《连山易》,则正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座标。有了这个座标,解读古史资料中一些多歧义的悬疑问题就有了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转发的专家评价材料。
湖南文史馆馆员、“中华文明基因首位探索者”林河: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阳国胜先生的会同炎帝新说证据最多、最足,无可辩驳,不容否定。——在“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文化研讨会”上为“炎帝会同说”题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宫长为:阳先生功底深厚,研究扎实,又由于长期从事自然科学的原故,与专业历史学者相比视野更开阔、知识更丰富,因此提出了许多专业学者没有想到的新观点、新内容。尤其是易学方面很有特色。可以说,会同新说是炎黄文化研究重大的新的突破。——2007年2月首次到会同实地考察座谈会上发言。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栾丰实:
可以很明确地说,高庙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个强势文化。从向三个方向传播,第一个方向是往华南、往珠江口传播;第二个方向,就是往西北,经汉水流域到汉中地区;第三个方向,就是往东,顺着长江往下,第一步到达湖北黄梅,再往东,到安徽繁昌,再往东到太湖的西侧,再往东,到浙江浙北地区,这是目前发现最东和洞庭湖地区有关的文化遗迹。这个文化的传播、扩散的脉络非常清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强势文化,向外扩散,而且在七八千年之前,达到大半个中国,这是我们过去不敢想像的。为什么在这么偏远的山区发掘出这么深厚的文化?最近我仔细看了湖南最近一二十年出土的大部分东西,并听了炎帝故里会同新说论述后,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长江中游地区——从江汉平原到泛洞庭湖、到沅江中上游地区这个广义的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是不是有几个关节点。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我认为它有三个关节点:第一个关节点,就是7000年前后或者高庙文化时间7800—6800年以前,它的中心区在沅江中游地区。第二个关节点,6000年到5000年,这个中心区移动到了洞庭湖的西北,即以澧阳平原为中心的区域,如城头山有城、有大溪文化的城,可以说那是中国最早的城。第三个关节点,5000年以内,这个中心移动到了江汉平原,在陶寺发现之前其石家河的城是最大的,且年代可以追溯到4800—4600年。在这个范围内,它有一个中心往北移动的趋势,而沅江中游地区后来又慢慢蓑落了。是不是我们可以从这个考古学的背景来理解炎帝在湖南会同,把会同新说做得更远一点。——在“全国首届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的发言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楚文化专家刘彬徽:
我认为炎帝故里在会同新说可以成立。这主要是:第一点,我本人主张人文始祖的南炎北黄说;第二点,有考古依据;第三点,有史籍记载的依据;第四点,有民俗文化依据;第五点,有《连山易》。我要特别提出来,将炎帝文化与《连山易》联系起来,还是第一次。这是新的重大发现,是炎帝文化研究中新的、很重要的内容。可以说,会同新说的意义可以和高庙文化的考古新发现相媲美,很值得探讨。
陕西宝鸡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宝鸡炎帝文化研讨会会长霍彦儒:
威尼斯赌博游戏会同炎帝故里,阳国胜在2005年、2006年跟我在电话里交谈过,我当时很感兴趣,也很支持。从传统史料来看,炎帝有一代、二代……有的说有八代、十七代、七十代等等,不能说哪一个炎帝就生在哪里。会同是炎帝故里,我们宝鸡也是炎帝故里。——在“全国首届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的发言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宋镇豪:
阳国胜先生谈会同炎帝故里说到《连山易》。许多人认为连山易是假的,是后人杜撰的,可我觉得这完全是真的。我们还在殷墟甲骨文上发现6片13条数字卦。前两个卦画分别刻有“曰魁”或“曰隗”字样。从这个卦名来说,跟《连山》有关。因为魁、隗合为一词正好是炎帝的名号,如《帝王世纪》说“炎帝曰魁隗氏”。殷墟四盘磨发现的这6片以魁隗作为名字的数字卦,可以炎帝魁隗氏作《连山易》的史传相印证。——在“全国首届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的发言。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震中:
传统炎帝故里有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等多种说法。炎帝会同说是阳国胜最近几年提出来的一个新说。以全国首届会炎帝故里研讨会为转折点,会同说在全国专家的推动下影响越来越大,已编入由陕西学者主编的《炎帝志》和我主编的《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目前来看,会同、宝鸡、随州、高平等说都有一些证据,但相比较会同说的证据最多,去年的研讨会上我总结了八大证据,而且具有“证据键”的特点。
比如在古史传说中,炎帝称为“厉山氏”,又称为“连山氏”。古人的姓氏是源于地名的。在古人的注疏中“厉”、“连”只是一声之转,二者实指同一个地方。那么,究竟是由“厉山”音转为“连山”、还是由“连山”音转为“厉山”呢?当然是后一种的可能性大,因为炎帝连山氏是与《连山易》联系在一起的,会同有“连山”地名并炎帝创《连山易》的证据
又比如《帝王世纪》说“炎帝生常羊山”。常羊在何地?《山海经》说“常羊山”、“大巫山”、“有金山”三座山是在一起的。过去陕西宝鸡等研究炎帝故里时,只提到有“常羊山”(高平讲的是“羊头山”),都是在孤立地使用。阳国胜却发现,“会同连山境内有‘常羊山’,附近还有‘有金山’和‘大巫山’”。显然会同的证据更有说服力。
今天在这里面对媒体肯定“会同说”,在陕西发言时我又肯定过“宝鸡说”。在我看来有南北两个炎帝,一个是南方的“连山氏炎帝”,一个是中原的“姜水炎帝”。出现这种情况,我同意古神农炎帝部落迁徙的观点。但我认为会同连山炎帝要更早一些。
————在2010年10月29日在“人民日报社调研组赴会同炎帝故里调研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上一条:李新吾、李魁应邀赴香港、广州讲学
下一条:李新吾、李魁应邀赴香港、广州讲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