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19日第368期 作者:胡天成
【核心提示】自古以来,就有梅山当地学者对梅山文化进行记录、整理,一些其他地域的文化名士也曾关注梅山文化。然而,从文化理论角度来看,对梅山文化进行成规模和系统的研究,则是近20多年的事。
自古以来,就有梅山当地学者对梅山文化进行记录、整理,一些其他地域的文化名士也曾关注梅山文化。然而,从文化理论角度来看,对梅山文化进行成规模和系统的研究,则是近20多年的事。
梅山文化概念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梅山文化的概念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并逐渐成形。
这一时期梅山文化研究有几个代表性事件。一是新化、冷水江两地的文化馆干部从民间文学角度切入,撰写了梅山文化研究论文,并于1989年8月在长江文化研讨会上宣读,《人民日报》(海外版)予以报道,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二是法国国家科学院东南亚暨华南人类研究所原所长雅克·勒穆瓦纳在图卢兹地区发现旅居法国瑶人流传的手抄本经《又到逰梅山三十六洞念》后,追寻到湘中梅山。三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胡起望于1991年发表《论瑶传道教》,认为“梅山文化可称为梅山教或瑶传道教”。
随后,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相继于1995年和1997年举办。马铁鹰的《梅山文化概论》、郭兆祥的《中国梅山文化》集这一时期成果之大成。
梅山文化研究格局成形
2000年,湖南新化发现“蚩尤屋场”碑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子艾与冷水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新吾联手,以发现地为中心向周边展开地毯式田野调查,形成《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一)》的长篇报告。该文在2003年隆回第三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公布,突破了“梅山文化即梅山教或瑶传道教”之说。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和法国远东学院联手,在梅山峒区开始了长达8年的“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课题调研。李新吾《杨源张坛师公、道士异同比较》一文,将梅山文化、梅山教和瑶传道教作了区分,法国远东学院因而将原课题名称“瑶传道教调查”修改为“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以道教为主”。
在2006年的第四届、2009年的第五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以陈子艾、李新吾为代表的学者推出孟公、韩王两个异化的蚩尤形象,及其文化事象传承的、正在汉化的主体族群即“梅山苏氏”与梅山文化等学术观点。
这一时期,正值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蓬勃开展,我国政府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议事日程,为梅山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主要代表事件除前述的中法合作项目外,还有以下五件:一是当地学者与长江流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以及海外学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田野考察;二是美国哈佛大学湖南课题组介入梅山文化挖掘;三是梅山傩戏被捆绑进入“中国傩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四是湖南省政府“大梅山旅游开发协作区”计划启动;五是以李新吾为主任的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组建。
以上学术活动互联互促、形成合力,使梅山文化研究形成以重点课题为龙头,推动多层面全方位互动的挖掘、抢救与研究格局形成,出现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时代呼唤梅山学
应当说,创建中国梅山学,既是梅山文化研究者多年来践行研究的历史发展必然,更是新时代、新机遇对新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学科的呼唤。
笔者以为,中国梅山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梅山学系研究梅山文化的专指学科,广义梅山学则为研究梅山文化的学科体系,该学科体系又包括三个层次,即资料层次、分论层次、总论层次。
资料层次,是构建梅山文化学科体系的基础层次。它主要由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察资料构成。以考古学为指导,进一步开展梅山文化考古研究,是建立梅山文化学科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与梅山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检索的理论和方法,加以编辑、整理,供研究者和读者查检、参考,以建立梅山文化文献学,是构建梅山文化学科体系的又一项基础工程。
梅山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活态文化事象。因此,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学科角度,通过田野考察搜集、整理,形成完整的田野考察资料并用各种手段保存下来,也是梅山文化学科体系中基础层次的一项浩大工程。
分论层次系对前述资料层次的文化事象,以某种科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其所蕴涵的若干精义,有单一形态、复合形态、多重形态之别。单一分论形态的梅山文化研究,指用一种理论去观照、研究一项文化事象,构成一种比较单一的学术观点,这在过去的梅山文化研究中常常运用;复合分论形态的梅山文化研究,指用一种或两种理论去观照、研究两项或三项文化事象,构成较为复杂的学术观点;多重分论形态的梅山文化研究,则是以一种理论去观照、研究多项文化事象,或对一项文化事象运用多种理论去研究,阐释其中的若干精义。
中国梅山学的总论层次,是对资料层次、分论层次的诸多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爬罗剔抉、分析研究,从宏观、总体角度,予以理论概括,提炼出梅山文化中带普遍性的规律、特性。如什么是中国梅山学,中国梅山学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方法,梅山文化的内涵、外延等。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
上一条:梅山地域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