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实施办法

发布者:[发表时间]:2020年06月03日 08:55 [浏览次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实施办法

(校政发〔201969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推进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目标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是指各类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两大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政育人目标,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深度挖掘各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相关的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意,是课程教学的价值回归,而不是对教师额外的要求,更不是给教师添加额外的负担。各单位、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持之以恒推进师德建设,帮助教师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指导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好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三)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总体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通过5 年的努力,使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得到根本强化,课程思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各类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更加明确,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各类课程合力育人的大思政新格局。

具体目标包括:

1.2020 年,立项建设100 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示范建设,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完成所有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2.2023年,建设100 门思政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培育100 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开发如生态中国、数字中国、法治中国、湖湘文化等10 门左右德育元素丰富、育人功能强大的特色课程;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格局。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任务与措施

(四)增强通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思政育人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五)强化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应用型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六)开发德育功能强大的特色课程。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设10 门左右具有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或系列讲座,如生态中国、数字中国、法治中国、湖湘文化等,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成果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七)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分年度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到2020

年完成建设100 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示范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课程教学必须体现思政育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大纲必须把“思政育人目标”这一要素纳入课程建设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中;

3.课程的教案、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本课程教学所要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4.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环节融入思政元素,要善于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5.面向全校或学院讲授1 次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

6.撰写包含设计方案与实施成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

(八)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1.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使各门课程在原有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实现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2.组织开展教学设计,深入挖掘与本课程密切关联的思政教育元素,修订完善教案和教学课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3.努力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应采用课堂讨论、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4.切实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教研室每年至少要开展2 次以上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九)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1.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每年举办1 期课程思政主题研讨班,在新进教师上岗培训、教研室主任培训等各类培训中必须设置1 个专题的课程思政培训。

2.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观摩活动,教务处和各学院每年分别组织不少于5 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公开课。

3.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教研教改项目立项和教学成果评审中课程思政项目至少要占10%以上。

(十)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结合学校2019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 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中,注重将“思想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课程思政育人”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思想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在线课程、慕课、校企合作课程等课程建设项目立项遴选、中期检查和验收评比中设置“思政育人”评价指标;在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课程思政”观测点。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要关注或了解教师课程思政情况。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

三、推进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

(十一)完善组织保障。学校党委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党委会议每年至少1 次对课程思政改革进程进行研讨,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学院和课堂对课程思政进展情况进行调研和督察。充分发挥学院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协同机制,由教学部门牵头,整合宣传部、学生处、人事处、研究生教育教学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力量,各司其责,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十二)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学院推进课程思政的成效纳入学院年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范畴。营造课程思政的良好舆论氛围,广泛宣传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十三)提供经费保障。在教学经费中每年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费预算。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