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锡矿山调研队
(2011年7月20日)
摘 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资源型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提供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原材料。但从上世纪90 年代起,这类城市陷入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困境。如何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便是本次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以冷水江市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了解情况,并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最终论证了冷水江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本文最后,结合现实提出了…等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冷水江;产业转型;产业结构
目录
一、背景及意义... 4
二、冷水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分析... 5
(一)产业现状... 5
1.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 5
2.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 7
(二)资源环境现状... 8
(三)城市化现状... 10
三、冷水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0
(一)冷水江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11
(二)冷水江市产业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
(三)冷水江市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 11
四、问卷调查表及其分析... 13
(一)、问卷样式... 13
(二)、问卷结果分析:... 14
五、冷水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20
(一)从生产初级产品转向产业链延伸发展... 20
(二)从资源消耗型转向技术创新型... 20
(三)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 21
(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21
六、政策建议... 22
(一)政府层面... 22
1.政府制定产业振兴政策,积极吸引内外投资... 22
2.鼓励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和开发... 23
3.以人为本、大力倡导创新... 23
4.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24
5.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25
(二)企业层面... 25
1.转变观念,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25
2.及时调整企业规划,促进企业顺利转型... 25
3.调整企业、政府、居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26
七、结束语... 26
参考文献:... 27
一、背景及意义
冷水江市素来有“世界锑都”和“江南煤海”之称,矿产资源丰富。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49亿元,是2005年的2.1倍。财政总收入达15.6亿元,是2005年的4倍。然而,经过一百多年开采,冷水江的地下资源日益枯竭。锡矿山锑矿保有储量仅占探明总储量的16%左右,市内煤矿企业服务年限只能为5至10年左右。长期以来依托地下资源开采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结构单一等一系列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随着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矿企破产,大批职工面临下岗,就业压力巨大。与此带来的还有冷水江产业的结构性矛盾,2009年,冷水江三大产业比为4.3:70.6:25.1,在超过七成的第二产业中,以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冷水江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资源日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瓶颈,做出科学合理的未来发展规划成为冷水江市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冷水江市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实现产业转型为出发点,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了解情况,并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冷水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现实进行分析,将冷水江市的发展优势与国家政策相结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冷水江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有针对性、高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为冷水江市的规划发展提供有实效性的参考意见。
二、冷水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分析
(一)产业现状
1.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萎缩前行,三大产业比重严重失调。冷水江市国有经济占绝对主体,具有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产业为支柱的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特征。2008年全市以资源开采、加工、消耗为主的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90%左右,轻重工业之比为1:19,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0.6% 。一、二、三产业比例严重不合理是冷水江产业现状,严重制约着冷水江市的发展。2009年,冷水江三大产业比为4.3:70.6:25.1,在超过七成的第二产业中,以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冷水江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
(1)企业生存难,矿山企业因有矿才有企业。没有了矿产资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如冷水江市境内大多数煤炭企业,由于浅表煤层已全面开采,只有纵深试探,建设接替矿井,才能延续煤矿服务年限;锡矿山闪星锑业也由于锑矿石开采量越来越少,有时不得不外购原材料维持锑品冶炼和生产。企业在延续生产的同时,还面临着成本加大、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困境。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不得不采取裁员、减薪政策。如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2009年已辞退临时工200余人,职工每月平均减薪500元。
(2)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治理难。
<1>冷水江市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由于境内钢产品、锑品、铅锌冶炼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有毒气体,对植物生存造成毁灭性的危害。以锡矿山闪星锑业为例,每年废气排放量约70335万立方米,冶炼厂四周寸草不生,岩石土壤裸露,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部分地方地下水砷、锑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毒烟所到之处,轻则叶枯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粉尘等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市民健康水平急剧下降。
<2>矿区地质灾害频发。冷水江市境内除冷办城区外,其余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处于采空区之上,地层塌陷,地表开裂,道路断裂。特别是锡矿山宝大兴地区,由于解放前人们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形成了2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地表最薄处仅0.6~0.8米。2008年受冰冻灾害影响,再次发生地表下沉,形成一条长约60米、宽约4米的下沉地带,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相关部门统计,冷水江市因采空区影响,已造成12900余户房屋不同程度毁损,2000余户房屋已塌陷或无法居住,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3>水体污染严重,人畜饮水困难。一方面,由于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毒重金属和有毒酸性水,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加之管理不善,甚至污染生活水源;另一方面,由于矿山企业巷道式开采,破坏了地质构造,使浅表含水层无法蓄水,局部区域甚至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造成山泉枯竭、溪河断流。渣渡、岩口、矿山等乡镇部分村落农民有田无水,有井无泉,耕地一片荒芜,农业生产无以为继,不得不举家迁移。近几年,尽管冷水江市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在大幅度增长,但由于环境破坏严重,城区环境依然没有根本好转,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3)社会维稳难
冷水江市失业问题的突出,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压力。由于部分采掘、加工企业关闭或生产大规模缩水,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无就业机会。2005年全市失业人数2.9万人,失业率为26.6%;2006年全市失业人数3.3万人,失业率为27.9%;2007年全市失业人数3.7万人,失业率达29.1%。采掘业失业人数占全市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了40.3%。相对其他行业,资源企业转产、转型难度大,周期长,消化能力有限。以利民煤矿为例,自2004年利民煤矿倒闭停产以来,共造成1870人失业,797户家庭生活困难(按归口冷江管辖的统计)。尽管近年来财政投入的再就业资金以平均每年51.6%的比例在增长,但随着企业改制的全面推进以及部分矿井破产关闭,下岗失业人员仍在以一定的比例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2007年资水锑超标、;铎山镇境内部分村民因煤矿过度开采导致房屋受损,致使村民多次聚堵S312线,造成交通中断,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拿群众的话来讲,就是“税费上交了国家,污染留给了百姓,矛盾甩给了政府。”农企矛盾、工农矛盾、国企民企矛盾日益加剧,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的压力越来越大。
2.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
冷水江市产业结构畸形,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冷水江市以前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锑矿、煤矿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产业链比较短,主要对外输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导致产业结构畸形、经济结构单一。同时,第二产业以资源型企业为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它们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难以适应灵活的市场机制,影响城市的全面发展。
(1)资源日益枯竭 ,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冷水江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经过上百年的开采,市境内资源,如锑、煤、铁等矿产资源保有量急剧减少,甚至枯竭。据调查了解,锑探明储量108.84万吨,已累计采损90.35万吨,保有储量仅18.49万吨,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为16.99%;煤探明储量3.787亿吨,已累计采损3.1亿吨,保有储量0.687亿吨,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为18.14%;铁矿石探明储量819.5万吨,已经开采殆尽。其他矿产资源,如石墨、铅锌、石膏等均已枯竭或濒临枯竭。冷水江市以前急功近利无计划性的开发,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伴随着资源的开采利用,冷水江市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不能很好地吸引其他行业在当地的投资,造成了资源日益枯竭,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的严峻局势的出现。
(2)开采成本递增,初级产品竞争力弱
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燃料等价格上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电力、压气及汽油、柴油费用上升。工人工资(建议去掉该句,前文已经强调了职工工资缩减,矛盾了)和附加费用增加,国家法定工资标准不断上升,同时对员工福利也有了硬性规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压缩。市场上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为严格,对产品功能要求增加,初级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与技术含量较高的深加工产品相比,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
(二)资源环境现状
造成冷水江市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冷水江现在的资源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产企业过度开发资源,在利益面前不顾环境影响,大肆开采与炼制,而环保事业成本高,企业并不愿意增加对环保方面的投入,致使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得不到有效抑制。特别是冷水江锡矿山地区,锑开采和冶炼有11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的掠夺式开采,解放后尤其是推行“有水快流”政策中的无序开采,使该地区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随处可见巨大的显性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重工业急速发展且疏于环境治理,导致污染问题积重难返。全市城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开采与利用造成的布局性污染、结构性污染、能源性污染。首先是布局性污染。冷水江市是一所在工业发展带动下兴起的城市,工矿企业逐渐向老城区外围延伸促进了原有城市的扩展,新城就是建立在部分工矿企业旧址之上,钢铁、化工、建材企业位都于城市中心区,造成工业废气在城区集中排放,企业运输、煤碳运输、原材料堆存带来大量的二次扬尘。其次是结构性污染。在城区,大部分可吸入颗粒物来自钢铁、建材、水泥行业,而这些行业在冷水江市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再次是能源性污染。城市污染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钢铁、建材、水泥等行业多以煤为能源,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致使大气污染严重。
2、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环境污染治理惰性增加。现在,仍有部分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发展经济必然损害环境,保护环境必定减缓发展速度。也有些人认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企业利润,是硬标准;而搞好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是软尺度。因此,有的企业对超标准排放还存在侥幸心理。当地99%的居民认为是矿产企业的开采恶劣地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并希望政府、企业有相关措施出台来改善环境。
3、冷水江“三废”排放量居高不下,总量占娄底五县市的70%以上;炼锑产生的砷碱渣不但破坏了地表,而且使城乡安全饮水存在极大隐患;土地大面积沉陷,采空区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受损受灾群众接近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时遍布锡矿山地区的砷碱渣已成为巨大的安全隱患,一旦暴雨沖刷,流入资江,极有可能影响资江下游直至洞庭湖水域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三)城市化现状
1、冷水江市基础设施滞后,增加了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冷水江市城区地理位置三面环山,外围如同设置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空气流通,城内污染物难以扩散,严重影响了城区的空气质量。城市垃圾填埋场处于初建之中,短期内城市生活垃圾仍得不到有效处理;没有建立集中的医疗垃圾处理站,医疗垃圾处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城市垃圾临时收集站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等等,使得城区环境难以从根本上改善。
2、交通运输“瓶颈”日益突显。近几年来,冷水江市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冷钢、金电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今年4月份一度出现了铁道部通令停发全国各地至冷水江东站东货场货运车辆的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境内企业的正常生产。随着冷钢600万吨钢工程、金电二期扩建工程及湖南宜化大规模扩容改造,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冷水江市工业发展的情况将更为突出。
三、冷水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冷水江资源日益枯竭,以“拼资源、拼能耗、拼环境”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冷水江终于走向了历史的关口。继续按传统的能源消耗型模式发展,“世界锑都”、“江南煤海”很快将无锑可采、无煤可挖。资源一旦采掘殆尽,经济发展就成无源之水。
冷水江市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经形成典型的“抽血型”经济结构,由于其发展的原动力主要依靠拼资源和依赖国家大量投入,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自我发展能力弱,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资源开采殆尽的双重压力下,冷水江市经济社会潜伏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一)冷水江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受20世纪50—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冷水江市成为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选择能力极弱,很难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调整。因而形成了冷水江市经济结构长期超重型、单一化、低效益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市场经济要求按市场导向配置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新的思路、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制度、新的方式,走出新的路子,最后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
(二)冷水江市产业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冷水江市现有发展模式是 “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结构转型是冷水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扩张、收缩、改组、创新等方式,不断优化各产业之问的生产联系、制约关系和数量比例,对各产业进行动态的资源配置,促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趋动资源向节约型、高效型产业特别是低污染、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三)冷水江市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
冷水江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储备逐渐枯竭,开采成本急剧上升,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富余下岗人员大幅增加,主导产业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这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在资源逐步枯竭的情况下实现冷水江市的产业转型,是冷水江市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特点决定了冷水江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如果不能建立替代产业,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将逐步衰退甚至消亡,在国内外均不乏这样的事例。反之,如果能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城市就能继续保持繁荣和发展,并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城市。
基于以上情况,冷水江如果不及时转变靠山吃山、靠资源吃资源的传统发展理念、“拼资源、拼能耗、拼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就会没有出路,发展不能长久。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冷水江市市经济转型是其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四、问卷调查表及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锡矿山地区的居民及工人,本次调查共发放100份回收93份,其中一份问卷作废,其他六份问卷丢失。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当地矿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当地的产业结构、对当地的资源状况进行了解等等。
(一)问卷样式
资源枯竭型城市问卷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我们想了解一下您对当地矿产业结构升级壮行的一些基本看法和意见,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性别:男( ) 女( )
职业:农民( ) 矿工( ) 公务员( ) 矿业管理员( )
年龄:18—28岁( )29—39岁()40—50岁( )50以上()
1.请问您是否有在矿采企业工作的经验?( )
A.是 B.否
2.请问您得此地矿采企业对您的生活主要有哪些不利影响?( )(多选)
A.土地 B.空气 C.水质 D.牲畜 E.农作物产量
3.请问您家庭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多选)
A.矿产企业工作 B.务农 C.个体经营 D.当地非矿业务工 E.外出打工
4.请问您觉得按照目前采矿进度什么时候可以采完当地所有矿资源?( )
A.10—20年 B.20—40年 C.40—80年 D.80—120年
5.请问您觉得此地剩余矿产资源是否应该实现利用最大化?( )
A.是 B.否 C.无所谓
6.请问您觉得在矿采企业中下列哪个改革措施最重要?( )
A.生产方式 B.政府安排 C.矿产品的种类 D.管理模式
7.如果现在矿采资源开采完毕,您会如何选择?( )
A.转行 B.政府安排 C.其他
8.请问您那认为在当地还可以开发哪些行业?( )(多选)
A.旅游业 B.农产品加工制造业 C.服务业 D.畜牧业 E.其他
9.请问您觉得企业应如何转型来减缓资源枯竭所带来的问题?(问答题)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对您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整理分析,并及时向上级作出汇报。让我们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迈上新台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三下乡”锡矿山调研队
2011年7月
(二)问卷结果分析:
(一)
在本次调查人群中男性占68人,女性占25人,性别比例为27:73。
(二)
参与调查的人群年龄集中于40——50岁,在18——28岁占21.51%,在29——39岁占23.66%,50岁以上约为15.05%。40——50岁的中年群体在矿区生活、工作时间较长,对于当地的近段时间发展较为了解,而18——39岁多为青年对于当地的发展具有创新的思想。从参与调查的群体的年龄分布上来看,本次调查的数据结果参考价值比较大。
(三)
同时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农民所占比例为35.48%,矿工所占的比例为34.41%,矿业管理员所占比例为13.98%,公务员所占比例为2.15%,其他共约为3.24%。此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基层的群众和基层的工人,所以农 民和矿工占得比例较大。参与调查的人群行业分布布不均。
(四)
在矿采企业工作的人群占53.76%,不在矿采企业工作的人群占45.16%可以得出,在当地矿采企业为人们首选的工作单位或者是主要的工作的单位,据了解非矿采企业工作的有45.16%,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从事过类似的工作,例如冶炼,选矿,运输相关的矿产品,无一不是与矿有关。所以可以得知在当地矿产类企业的重要性。
(五)
矿产的开采与冶炼对周边的居民生活等影响很大,对人体危害也较大。其中认为土地受到不利影响的为19.21%,空气受到不利影响的为26.49%,水质受到不利影响的为23.51%,牲畜受到不利影响的为12.91%,而农作物产量受到影响的为17.86%。根据数据并结合对当地的实地考察得出矿采对生活的不利影响主要是空气与水质,其次是土地与农作的产量,这说明在对矿采企业进行排污监督时,要注重废气、废水的绿色排放,加强监管力度与惩治力度。
(六)
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在矿产企业工作的占到50.43%,约为参与调查的人数一半,务农占14.78%,个体经营占到16.52%,当地非矿业务工占7.83%,外出打工为9.57%。由数据分析得出在当地第二产业(重工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的比例最大,而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较小,从侧面说明当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长期依靠自然资源,单一地抓产量、抓任务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单一,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七)
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认为10—20年会将当地矿产资源开采完毕的比例占36.48%,认为20—40年的所占比例为23.16%,40—80年的占14.74%的比例,80—120年的占10.53%,并有补充答案5年的1.05%。由图七可得出在当地许多人群还是了解或认识到了自然资源使用时间的有限性,对于改变这种只依赖资源发展状况也表达了自己的渴望。其中缺失的占13.68%,这是由于当地的部分群众对于开采的速度和矿产储量不了解,就没有进行选择。
(八)
对于是否应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选择“是”的占66.30%,选择“否”的占14.13%,选择“无所谓”的占18.48%。说明,在资源利用的方面,群众们较普遍有科学的意识,希望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效益。但仍有接近于20%选择第三选项“无所谓”,说明当地的政府应加大对民众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与培养的力度。
(九)
在对矿采企业改革措施方面的了解时,认为生产方式最重要的占参与调查的人群比例为25.00%,认为加工深度最重要的占参与调查的人群比例为18.52%,认为矿产品种类应多样化的占14.81%,并且认为管理模式是企业改革最为重要的占38.89%。这说明,在当地的矿采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政府在对企业扶持时不能只注重一些物质上的减免,更要在引进人才方面,为企业增强管理技能方面进行引导;在生产方式、加工深度、矿产品种类多样化方面,企业自身要注重提升竞争力,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十)
自然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若矿产开采完毕居民选择转行的有40.00%,选择政府安排的有20.00%,选择其他的有37.00%(其他中的绝大部分选择移民、搬迁)。
(十一)
群众在旅游业方面的支持率为17.83%,在农产品加工制造业方面的支持率为18.60%,在服务业方面的支持率为9.30%,在畜牧业方面的支持率为14.73%,另选择其他的为39.53%。根据数据与在当地的实地走访分析得出,“其他”占了最大的比例,由于当地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若环境条件一天不改善,对于以上提到的产业到当地发展存在较大的阻碍,并且发展其他的第一、三产业或高新产业都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这也提醒了政府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时要注重因地制宜,把握发展阻碍中的重点,对明显的缺点进行合理地整改,确保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五、冷水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形势下,冷水江市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落实产业结构合理化措施,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结构效益最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落实产业结构高度化措施,从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为中心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在技术进步作用下,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工业生产中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和地位,实现工业结构软性化;产业结构选择向高附加值的部门发展,实现高附加值化;工业资源结构向以技术为主体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
(一)从生产初级产品转向产业链延伸发展
冷水江市传统的矿产初加工难以产生可观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因此,冷水江积极做大、做强和做长产业链非常关键。要围绕冷水江市在锑、煤、钢铁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下游深加工企业。在锑、煤方面,建立从探矿、采矿、到冶炼、加工、生产、销售再到废物回收利用的一整套产业链条,抓好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和绿色生产的推广工作。在钢铁业方面,冷水江成功引进天宝固件是一次尝试和突破,但仍要围绕钢铁业继续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五金设备、废渣回收等下游产业。要抓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积极推动同行业、上下游之间的整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专业化分工,强化协作配套,逐步形成几个各具特色、总体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的大中型企业集团或产业集群,有效提高开发区纺织业的产业集聚度。在发展方向上,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增强差异性,提高附加值”。
(二)从资源消耗型转向技术创新型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为了用好科技这个推动工业发展的增长极,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对锑、煤、铁及其工业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发,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促进冷水江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等5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使冷水江市的产业结构从资源消耗型转向技术创新型发展,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由资源主导向多元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木纤维制品为代表的新兴替代产业,将会是关系到冷水江未来持续长久发展的动力所在。引导工业企业向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打造百亿产业、百亿园区,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引导工业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树立新的品牌优势,形成集群优势,促进冷水江市进行产业转型,实现冷水江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
冷水江市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应当依靠科技进步,将经济增长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化,利用试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选择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加以培养,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发展是无限的,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冷水江市进行经济转型、防止“矿竭城衰”的关键性措施,冷水江市须加强区域内分工协作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调整优化存量结构,努力扩大增量,以科技进步、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为主要手段,在矿产资源增值加工和引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下功夫,利用科技、资本、人才等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新的替代产业。同时在替代产业选择和发展上,树立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突出高科技型,反战劳动密集性,立足本地资源开发现状,认真研究当前国际国内市场需要,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打破区域内产业、企业间的条块分割,实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跨空间的组合和优势整合。
(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冷水江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破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瓶颈,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为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低碳经济的目标和途径与中国正在推行的节能减排是一致的。因此,对我国来讲,低碳经济并非一个新的、额外的努力,而是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工作以及国家能源和环境政策的深入和拓展。目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主动承担了碳减排责任,明确提出了碳减排的强度指标和森林碳汇增加指标,并开始从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试点,建立健全科技、统计、信息支撑体系等方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冷水江市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当顺应时局发展,紧跟国家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落实产业转型。
六、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政府制定产业振兴政策,积极吸引内外投资
冷水江市应当进一步加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扩张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大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资,从规模、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落实市委、政府威尼斯赌博游戏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能,充分调动引资者、投资者的积极性。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为各类市场主体和外来投资者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塑造好的城市形象。二是要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大型招商活动。充分发挥民间商会和咨询机构的作用,推进和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招商、项目招商、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等简便、务实的招商活动。抓好冷钢90万吨H型材、房鑫大厦等项目及冷水江制碱厂改制、市制药厂改制、市陶瓷工具厂改制的招商工作。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招商成效。要切实抓好已签项目的跟踪落实。
2.鼓励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和开发
建立和健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冷水江市进行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全市大中型企业要普遍建立和健全企业开发中心,其中:大乘资氮集团和锡矿山矿务局要创建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本市技术开发中心之间的联合、协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计划,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实行优惠、鼓励政策,支持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壮大科技创新队伍,切实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激励人才潜能。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造就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培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科技人员到外地学习先进技术。制定有效的吸引人才政策,引进科技型企业家以及带项目来冷水江创新创业的人才,提高冷水江市科技创新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发展和规范人才市场,为人才流动提供良好的服务,更好的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冷水江市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动力。
3.以人为本、大力倡导创新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兴办文化事业,促使全社会增加投入。以市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壮大市艺术学校,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2)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预防保健和卫生执法监督服务体系。改善社区医疗点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建立医疗保健档案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整顿药品经营市场,加大药品监督管理力度。以社会化、产业化为基本方向,培育发展体育产业,推行全民健身活动,普及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3)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劳动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行弹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规范社会分配秩序,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采取切实措施,保障低收入者的收益。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社会赈济。全面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要依法将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国有、集体、外商投资、私营企业,拓展社会保障筹资渠道。逐步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逐步实现离退休人员与原单位相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发放,人员由社区管理的制度。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4.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绿色城市,绿化美化优化环境、恢复生态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冷水江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冷水江市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实现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的“一转三化”战略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创新绿化模式,调动全民绿化积极性;深入开展、有序推进,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能源相对单一、资源枯竭殆尽、环境污染严重的冷水江市而言,是实现跨越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市民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文明的水平。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以能源的变革为核心,涉及到人类生存、居住、发展各个方面。要把冷水江市打造成湖南中西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发展的“领头羊”,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二)企业层面
1.转变观念,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旧的发展观念,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从粗放型经济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才能让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在调查走访中我们认识到,当前应该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功能,努力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企业间的联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发展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对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实行兼并联合,组建集团,实现其产业优势的快速扩张。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或者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合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集团,依靠集团带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及时调整企业规划,促进企业顺利转型
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二是供应链创新。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产业链的开发和管理,适应时机,及时调整企业规划,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落实产业结构合理化措施,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产业结构协调化、产业结构效益最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企业顺利转型。
3.调整企业、政府、居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加强企业的协调自律功能,努力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企业间的联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发展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对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实行兼并联合,组建集团,实现其产业优势的快速扩张。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或者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合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集团,依靠集团带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积极响应政府决策,保证当地居民利益,协调处理企业、政府以及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七、结束语
冷水江市是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冷水江市需要在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指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城市功能定位,以发展有本地相对优势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综合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42.
[2]周一星.论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1994(6):1-9.
[3]齐建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2-133.
[4]刘昌寿.我国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2:15-18.
[5]张耀辉等.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战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47-248.
[5]张米尔.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27-328.
[6]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62-164.
[7]张以诚.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73-276.
[8]张复明.资源型经济转型:难点、目标和努力.科技导报.2000(11):23-26.
[9]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0]屠梅曾,赵旭.保持资源永续.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1999(10):20-22.
[11]陈水文主编.自然资源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28.
[12]宋旭光.资源约束与我国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15-20.
[13]马若兰.试论矿业城市早期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
社.1999:331-334.
[14]徐建中,赵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资源·产业.2000(12):37.
[15]关凤峻.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文献综述[J].江汉论坛.2005(3):40-41.
[16]张以诚.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M].第一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84.
[17]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34-135.
[18]史作民,陈涛.城市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6.15(1):35-41.